等待来年春天吧,2023再见

本来标题打算就和去年的一样,写成《一年一度,2023》,但是放到博客里看所有的年终总结时,一水的重复字段看得有点审美疲劳,就改了。这个系列都写了第三年了,时间过得真快,希望这个仪式感可以一直保持下去。前两年的时间都是踩着跨年的尾巴在最后两天发的,今年提前写完了就在平安夜发吧。

我的工具流

  1. 笔记:workflowy + obsidian(1writer 作为 obsidian 移动端)
  2. bullet journal 流水账:workflowy
  3. 随笔:flomo
  4. highlight 插件:五彩插件
  5. 书签:edge 自带书签
  6. HTML 保存:chrome 插件,singleFile 或者 save we page
  7. 阅读:微信读书 + pdf+ 纸质书
  8. 任务管理:滴答清单
  9. 项目管理:也许不存在所谓的好的项目管理软件
  10. 时间统计:toggl+wakatime

对比了 2022 年版的工具流,没有太大变化,去掉了 cubox,重新开启了 toggl 的使用。期间体验过 tana、twos,最后都是浅玩了一下没有改变我的工具流。

开始有点质疑双链的作用

前两篇关于 obsidian 的文章里都提到过 MOC 这个方法,主要是用双链将原子化笔记按主题生成一个双链树,这样会形成一个目录一样的页面,想看某条内容再点击跳转到具体的页面去看,不会让一篇内容里的字数过长。

渐渐地发现还挺难维护的,整理这个 MOC 的过程中在各个页面跳来跳去,有时候会迷失在各种各样的页面关系里,比如我整理了一个前端知识 MOC,其中浏览器、网络这一块里的浏览器缓存的知识点比较多,我又拆了一个浏览器缓存的 MOC,整体是一个网状而不是一个树状的结构。

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双链笔记主打的不就是形成知识的网吗,像人脑一样。我想了想为什么维护起来很困难,回想起大部分书籍或者系列的教材,是按照章节来编排的,这些目录都是树级的,金字塔原理也是一个树。树状可能更符合记忆习惯吧,网状适合做头脑风暴,但是会造成记忆负担,因为网是不规则的,而且双链笔记并没有一个可以从物理层面上固定住网的路径,不能在一次次的从整体视角记住路径(全局图谱里的点太多了而且位置似乎是随机的),所以有点理解了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白板了,它可以在建立双链的同时固定住网状的物理位置。

所以我在 obsidian 里做的 MOC 只有第一次建立的时候很轻松,后续想要增减、调整、移动,都会出现各种双链命名、移动不是特别方便等细细碎碎的问题,这个过程阻力很大的时候,就很难持续。

workflowy 的定位变化

更深刻地体会了 workflowy 的搜索到底比其他软件胜在哪里,它只有一个页面,整体是一个树,搜索时可以显示搜索结果的父级(对应传统软件里的文件夹、分类), 所以在一次次的搜索中,都会加深我想找到的这条信息所处的位置和分类。

而且 workflowy 的搜索界面和编辑界面是一样的,如果我在搜索的过程中,觉得展示结果里某条信息不该处于那个位置,干扰到了搜索,可以在搜索的时候顺手就处理了: 不管是更合理的笔记措辞、更符合直觉的标签或关键词、还是移动分类。某个分类下的内容和我这次搜索无关还可以全部折叠起来不看。

但是大部分的笔记软件,搜索结果排序都是比较单一的,比如按时间排序、按文件名排序, 并不会按文件夹分组。 所以需要进行叠加各种搜索语法去排除或者指定文件夹,但是我懒啊,我不想每次都输那么长一串公式,更何况有时候我不是排除或者指定一个文件,怎么可能每次都写好几个规则。

workflowy 的这个优点,可能是质疑双链的作用的原因之一,用 MOC 搭建了结构,但是在搜索的时候内容和搭建出的这个结构依然是割裂的。

上次五彩更改了同步到 obsidian 的规则,变成全量同步后,我的 obsidian 里多了 8 千多条五彩的页面,整个库有一万条。因此我的 obsidian 在普通配置的 win 设备上打开非常缓慢,搜索体验随之变差。再好的搜索插件也无济于事,特别是一些高频关键词,搜的时候列表就是灾难。

所以我删掉了五彩同步的部分,用一个脚本统计了我各个文件夹的数据,剩下 1200 条左右。里面我自己写的笔记不包括日记部分只有 200 条左右。

看到这个数据当然是会有点自我怀疑的,还是得感慨一句,剪藏的知识有泡沫。分析了一下我的笔记主要类型,除了随笔以外,主要是前端知识点还有一些其它健身、占星等兴趣相关的东西。因为我主要实践原子化笔记,即以一个具体问题为一个主题,那么大部分情况下笔记主体内容都不会太长。因为 workflowy 不适合放长文,以前我总觉得 workflowy 更像一个放碎片信息的地方,而不是一个最终的知识库, 那如果笔记大部分都不是长文的话,这个因果关系是不是就不成立了。

写这两个部分好像有点啪啪打脸,而且我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双链、MOC 不是一个好的方式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,以及解决方案是什么。我不会因为觉得打脸了就不分享思路,这些确实是我真实深度使用软件的过程中产生的想法。

不过我可以确定的是,大纲和文档都是互相不可替代的,暂时应该还是 workflowy 和 obsidian 共用。

为什么重新使用 toggl

我一直都有做记录时间的习惯,以前用 atracker,后面不满足只有移动端,想在电脑端使用就转移到 toggl 了,后来又因为 toggl 的移动端没有搜索功能,也不能按天跳转到指定的某天,所以放弃了一段时间。

现在我写了一个 node 脚本,一个月拉一次 toggl 的数据生成纯文本放到 workflowy 里,解决了搜索历史记录的问题,如果是移动端想查阅近期一点的数据,还没来得及放到 workflowy ,就直接在 toggl 里往前翻。毕竟全平台可用的时间统计 App 确实没有太多,toggl 算比较丝滑、流程简单的了,在时间轴上拖拽就可以建立记录。滴答清单可以全平台,但是在时间轴上处理这个功能等了很久了都没有发布。

为什么要记录时间?

  1. 回顾自己某个阶段做了什么事,不然总觉得时间过去了没有留下什么
  2. 查询某件事是在哪一天,比如想查找某件事相关的图片等,得先找到那天的日期

有时候觉得记录时间会让人有压力,当时间轴空着,或者没有进行生产力的阶段,会有挫败感。但是仔细想了想这可能不是时间统计的锅,个人性格可能就是这样,就算不进行统计,作为一个典型摩羯座,我就是那种没法完全心安理得的躺平的类型,如果没有什么产出或者让我有印象的事,平平淡淡的时间流逝会让我觉得自己在虚度时光。

在有意识去记录时间情况下,有产出的事件很少会被忘记记录。有 Apple Watch 的朋友一定懂我在说什么,习惯了健身时开启记录,偶尔出门没戴表就觉得这次白练了。其他方面也是一样,结束了一项有价值的任务后,一定会想记录下来,暗暗表扬自己真棒。

看过一个安利记录时间的微博,里面说不是每天都要记。

但重新使用 toggl 的这两个月来,我没有像以前用 atrack 一样24小时连轴记,经常是工作一天结束根据电脑版的自动追踪窗口记录补记。下班时间和周末这种方式直接失效了,周一去回顾周末,经常想不起来做了什么,而且有时候刷剧玩游戏过很久,毫无时间概念。

看来如果想真的有效利用时间,而不仅是为了记录留痕的话,确实要有尽量不漏记,不在时间轴上留空隙的意识。这样才能保持觉察,觉察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,自己做了什么,接下来准备做什么,就像间隙日志里的 review 和 next 两个步骤。

接下来准备重新恢复24小时连轴记,尽量不留空隙试试看。但100%不漏确实有点难度,所以要放弃的追求完美的强迫症,比如真的留空了,就算了,在未来继续抱着尽量不留空的意识,不要纠结已经过去的,不要觉得啊我留空了算了不记了吧。

完美心态真的是我很大的一个绊脚石。方方面面都是。

关键词:疲惫

6 月我爸生病,开启了下半年的鸡飞狗跳,10 月公司开始欠薪。刚开始写年终总结时回想今年非常负能量,但是去网上一看,好像大家的心态普遍都不太好,有一种看不清未来的感觉。在自己的五彩里搜索了收藏过的一些别人写的总结,回看了小令君的公众号,她每年年底生日的时候也会更新一年一度,最近发布了一篇文章《拼了命打工这种事,年轻人都不买账了》,挺有共鸣的,感兴趣的可以看看。

所以事情真的都有两面性啊,从众意味着平庸,但是大家都很惨的时候竟然有被安慰到(不是)。就像 obsidian 的群友 shaosen 对我说的,如果只是 IT 行业不好那需要担心,大家都不行,就不用担心了。这次 shaosen 和 o叔来关心进展和安慰我,皮皮说有人能记住你不是一件很酷的事吗,还挺感动的,不愧是 ob 家人群。

我的这篇年终总结是把小标题写完了,再随机跳着写的,并没有按目前文章的顺序依次写,列完疲惫这个关键词的时候我确实很丧,但是在写的过程中,一边在整理以前的记录,把 2023 年的每月时间轴关键词填完之后,状态好像没那么差了,再次证明了记录的好处。

记忆是不可靠的,光靠回忆总是想不起来自己做了什么,越来越觉得自己喜欢记录各种各样的东西的习惯还挺好的,真花不了什么时间,比我花在无意义刷手机、玩游戏的时间要少很多。不过我现在意识到这种习惯就是看人,没有劝所有人都要开始记录的意思,我只是比较享受做这种事。下面是我整理过之后的 2023 年度月关键词,虽然没有完成自己定下的最主要的目标,还是有一些可以小小满足的事嘛(只能这样安慰安慰自己)。

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擅长和享受的部分(天赋),人为去扭转改变的可能性比较小,如果一个人可以逼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,这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天赋。所以开始对各种标榜自律努力的内容祛魅了,倒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所有的事都是天生的,自己就什么都不做了,而是稍微调整一下心态和预期,慢慢来吧。

大家都有丧、抱怨和状态不好的时刻,我也有,而且今年很多。但是翻到去年的年终总结里面写,积极是一种选择(自己都忘了写过)。

我想,确实可以认为这一切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,或者觉得自己可以改变的东西很少。但是生活是自己的,长期让自己处于一种糟糕的状态,影响不了别的无关的人或事,难受的只有自己。

运动 100 天

从 2021 年 5 月开始去健身房,前三个月特别猛,最高一个月去了 17 天,但是去年又是加班又是封控一整年才去了 31 天,今年年初计划是去健身房 100 天。

去年年底 keep 更新了一个把手表的健康数据上传的功能,所以我今年 keep 的数据比较完整有 100 天,但是这个数据包含了一些骑动感单车或者跑步等纯有氧的数据,无氧只有 89 天,就当目标完成了吧。

记得以前听到一个朋友说自己撸铁 2 年了,我当时在心里嘀咕,为什么看起来没什么痕迹。现在对着镜子看自己,好像也没有特别明显的痕迹,只有空腹的时候隐隐有两块腹肌的轮廓,边界都不清晰,主要是因为:

  1. 强度太低,我主要是为了身体健康,并没有特别去加重量,有时候大姨妈期间休息一周回来,我的器械重量就会降一点,所以一整年的强度都差不多,比如高位下拉一直都在 20kg 上下浮动,我的体重是 56-60kg ,对我的体重来说这个强度真的很低了,但是每次我加一些强度的时候,练完后面几天就特别困,身体有点吃不消。除开大姨妈我平均一周去 2-3 次,暂时也不想去得更频繁了,先这样吧,有总比没有好。
  2. 饮食做得太差了,去年虽然强度低,但是饮食比今年做的好很多,今年喝奶茶的频率还挺高的,晚上偶尔还吃宵夜。验证了那句,想要减脂,七分吃三分练,甚至九分吃都不为过。

而且我目前还没有感受到运动对有什么特别大的好处,比如大家都说运动可以增加精力,我并没有什么感觉,依然容易困容易累。但是今年没有大感冒,没有咳嗽,只有一次疑似二阳撞上了大姨妈短暂的发热一晚上,第二天腰酸背痛去做了一次针灸。体型上有一丢丢进步不明显,毕竟我没有做饮食调整,体重还涨了最高破了 120 斤,但是看起来没有比我去年开始减肥时 115 斤胖,还要紧实一点点。

明年不出意外保持今年的强度就可以,但是想加强一下有氧,锻炼心肺功能,多做瑜伽,我身体太僵硬了。

人际关系:不要执着具体的人

在一个博主屠龙那看过一个找对象的理论,大致是说如果把目标群体作为一个黑色的圈,转化率是一个红色的箭头,最后找到的那个人就是对象。那么不要在红色箭头上花功夫(怎么打扮,迎合对方),而是扩大黑色圈的面积(多认识人)。

现在发现这个理论可以放在任何关系里,朋友、恋人甚至家人。

以前会因为给具体的朋友发消息不回而烦恼,后面明白其实就是对彼此的话题不感兴趣,比如效率工具类的,我后面加入了各种软件群后分享起来轻松多了,还因为写文章认识了一些交流顺畅的朋友,有的甚至能感受到年纪是叔叔辈的。

还有一些委屈是因为没有得到过的认可,后来发现把自己放在需要被认可的位置上,就等于把对方放在审视自己的高位,没必要这样。生哥都说谁比谁差?我不允许别人这样俯视我的部落。

另外,最近一年和一个姐姐聊天真的很愉快,能感受到对自己的关心,给的建议哪怕无法接受也不会气氛尴尬。

强扭的瓜真的不甜,沟通的作用远被高估。如果人或事总是让自己不开心的时刻比较多,那就换一个,别死磕,自己的感受最大,世界也很大。

见识多了之后发现这个世界真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(非贬义),如果不把自己限制在具体的框框里,真的怎样都可以。

最后

不知不觉这篇总结竟然写了 5 千字,最初我只打算写 2 千左右的,写到中途我就意识到字数有点超了要不要拆分一部分出来,不然字数太多了,想想还是算了。

这篇没什么配图,可读性应该不会太好,但是本来就是年终总结,就想说啥就说啥吧。

今年大家普遍都很难,在快要结束的冬天也没有什么好消息,先放过自己,静静地等待来年的春天吧,好好活着就行。

平安夜快乐,也提前祝你圣诞节快乐。